球类运动合集:马球
马球,指的是骑在马上,用马球杆击球入门的一种体育活动。马球在中国古代叫“击鞠”,发明始于汉代,兴盛于唐宋,在东汉后期,曹植《名都篇》中就有“连骑击鞠壤,巧捷惟万端”的诗句来描写当时人打马球的情形。
发展历史
马球是骑在马上用球杖击球的运动,所以又称“打球”、“击球”、“击鞠”等。骑马击鞠的运动是唐代时从西藏传入的。由于古代体育分类并不细密,而且前述《文献通考》、《古今图书集成》等将马球归入“蹴鞠”部,也就使两者的区分更加复杂。马毬所用的球状小如拳,用质轻而又坚韧的木材制成,中间镂空,外面涂上各种颜色,有点还加上雕饰,被称为“彩球”、“七宝球”等。蹴鞠使用的球“以皮为之,中实以毛”,并是以步行足踢,且与马球起源地点不同。更大的不同是,马球用球杖击打,足球用脚踢。马球的球杖长数尺,端如偃月,形状有点像冰球杆,杖身往往雕上精美纹彩,被称为“画杖”、“月杖”等。西乾县唐章怀太子李贤墓中发现的打马球壁画,充分表现了唐代马球运动的场景。考古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马球俑、描绘马球活动的铜镜,特别是在长安城唐大明宫含光殿发现记载修建马球场的刻石,证实了当时开展马球运动的盛况。马球运动有益于参与者的身心、骑术和技艺的锻炼。据文献记载,唐代的历朝皇帝如中宗、玄宗、穆宗、敬宗、宣宗、僖宗、昭宗都是马球运动的提倡者和参与者,天宝六年(747年),唐玄宗专门颁诏,令将马球作为军队训练的课目之一。唐代打马球风行一时,不仅成为帝王和贵族阶层健身强体的体育运动,而且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据文献记载,当时相邻的渤海、高丽、日本等国都有与唐王朝进行马球竞技的描述。直至宋、辽、金时期,朝廷还将马球运动作为隆重的“军礼”之一,甚至为此制定了详细的仪式与规则。公元13世纪,马球传到印度。英国种植园主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发现了这项运动,并将其带入英格兰。很快,马球在英国军队中流行开来。1875年制定了英国第一部马球规则,就在同时,印度马球协会也宣告成立。1876年,詹姆斯·戈登·本纳特将马球传入美国。1878年举办了首届马球(军)团内锦标赛马球曾在1908、1920、1924、1936年作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。英、美、阿根廷、印度、中东等国今仍喜爱这项运动。
硬件要求1.马球运动员的装备齐全。头戴马球帽,前有护面,防止打马球时击中头部;腿着皮制护膝,防止马在奔跑中横向碰撞伤害膝盖;脚蹬棕色皮靴,身穿白色马裤和本队颜色的上衣。2.马球规格室外比赛中球是木制,球直径10英寸。室内和围板比赛中,球是充气皮球,直径14.5英寸。3.用马装备比赛前马球马要做严格的保护措施:为马腿缠上马腿绷带,那是比赛中最容易被击中的地方;飞散的马尾可能影响挥杆,要把马尾如同编麻花辫那样编起,一折为二,并拧起扎紧。球场上马球马的装扮不仅仅是为了漂亮,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激烈对抗下马匹和骑手的安全。4.马球场地马球赛场长300码、宽160码(相当于9个足球场大小),两边各有一扇球门。马球比赛时间规定为6巡,除有受伤、犯规或不安全情况发生,每巡时间不得超过7分钟。同时,如果比赛过程中没有选手受伤,则不允许替换球员。比赛规则一场比赛为8小节,每节7分钟。节间休息3分钟,半场间休息5分钟。马球场地长275米,宽183米。两端线有白线和旗子做标志,各设一球门。门柱高3米,用布包裹,以确保安全。球槌为木制,槌头成雪茄状。球为柳木制成。最大直径8.3厘米,重120~135克。马的身材和年龄不限,但需具备良好的速度、耐力和灵活性,特别是脾气温顺,否则易在激烈对抗中受惊、失控而引发事故。比赛设2名裁判员,1名仲裁,1名记录员。重大比赛在两个球门旁增设2名裁判员。马球比赛两队对抗,每队4人,1号和2号为前锋,3号、4号为后卫。一般来说,1号是主要的射门手;2号球员要求击球准确,主要负责组织进攻,传球给一号得分,也可以自己射门得分;3号球员一般比较强壮,在阻碍对方传球的同时还要回球给队友,所以必须攻防兼备;4号球员是场上的组织后卫,主要通过用球杆干扰对方球员射门得分。对于经验丰富的球员来说,这些只是一些基本的战术与策略。当然,在具体比赛中,每个队员的角色必要时要进行替换,以保证准确把握战机,射门得分!
11月01日火箭vs独行侠数据统计|全运会视频